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5.儒学价值观的归宿

以上对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两种价值观的维度作出了界定,并对两种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和培育方法作出了比较,这些比较都是在最为宏观的层面进行的,三个层面的比较都有其具体的客观标准,其中有些概念的比较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留作他日再论。

谈到价值观的归宿这个题目,笔者就无法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儒学价值观作出有效的比较了,这是因为笔者崇尚儒学,笔者的立场决定了本人对西方价值观本质的了解仅仅限于表象,不可能亲身体验其价值观对个人产生的本质影响,因此没有能力谈论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归宿,真切的一个“不知为不知”。虽然本节的题目是儒学价值观的归宿,由于晚学对儒学经典著作研读有限、理解肤浅,对“儒学价值观的归宿”也不能做出完整的阐述,只能介绍一些粗浅的体会,与读者分享,请读者批评指正。

晚学认为儒学“个体自由”价值观的客观归宿就是“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先生对横渠先生的这种哲学精神甚为推崇,评曰: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冯先生的自谦之辞,以冯先生对儒学的认识与修养,如是说,突显“横渠四句”之深刻。

《矿业天下》在说明“横渠四句”的时候,以作者本身发展澳华黄金公司的经历证明儒学的伟大都是在平凡之中,只要心存“宇宙关切”,任何平凡的努力都符合“横渠四句”的哲学精神。这就是中华文化“人人皆可为圣贤”的实践根据。

笔者认为儒学培育其精神境界的过程,即修养过程,可以用三个字作为总结。一个“学”字,即领悟天地之造化;一个“习”字,即参赞天地之化育;最后是一个“融”字,即“知行合一”与“合和一体”,“其乐融融”即儒学价值观的精神归宿。

《矿业天下》所记载的就是这种精神境界的形成过程。

从中国矿业为什么不如澳大利亚矿业这个简单的问题起步,认识矿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进而发现世界经济阶段性发展的规律,通过这种规律看到中国矿业的现实问题及其阶段性,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的过程。

通过离开国有矿业集团公司进入澳大利亚矿业界,在参与建设澳华黄金有限公司的过程中见习国际矿业发展实践,摸索如何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应用国际矿业经验并在两者的冲突中发现矿业发展的本质问题,用“宇宙关切”的角度审视现有发达国家的矿业经验并从中看到,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不同矿业机制,其矿业实践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进而体会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并据此针对原来视为楷模的澳大利亚矿业提出改革了建议,这个过程这就是一个“习”的过程。

学、习之后举一反三,对儒学“宇宙关切”的实现路径展开了思考,提出来在传统儒学修行四层次的中间加入“敬业”这个层次,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实践路径提出了改革建议。

学、习之后举一反三,提出“价值矛盾”包括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两个方面,并且简单阐述了交换价值社会化和使用价值市场化这两个价值矛盾方面发展进化的现代规律,这个“价值论”是对世界经济学的具体贡献。

学、习之后举一反三,认识到迄今为止西方哲学理论的争论在本质上是在同一哲学体系内部展开的。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还有另外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侧重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华哲学体系与西方哲学体系形成一对“反命题”。思维方式这对矛盾,即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矛盾,确立了人类探讨哲学发展理论的“合命题”,为中西文化沟通开创了清晰的路径。

最后,学、习之后举一反三,把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放在“时空”维度进行比较,找到了两种文化差异的原因与特点,为中西文化未来通过客观比较而取长补短建立了理论基础。

这四个角度都是以“宇宙关切”为视野的理论创新,实现这些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融”的过程,是在矛盾冲突中不随大流、不惧偏差、勇于探索的过程,就是“知、行、合、和”的过程。“融”所指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是“乐”的本质。因此,晚学认为儒学价值观的归宿是圆满的、和谐的、幸福的。人们常常把美国文化称为世界各民族的熔炉,在可以想象的未来,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各种文化的熔炉,这是中国儒学精神力量上升到新的层次的一个升华过程,未来将会验证这一推断。

如果读者尚没有读过《矿业天下》,或对上述四个命题还比较生疏,还不能感知“知行合和”的正能量,我们就用中国政党最大的理论命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来说明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并非是超然在上的精神梦幻,而是理论创新的客观实践,来自于劳动实践,并能够指导劳动实践。例如,澳华黄金公司在中国的成功——将国际先进矿业开发机制与中国矿业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这种理论创新的结果。

上文说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属于希腊哲学体系中的一对矛盾,这仅仅是界定了这两种主义的一种存在纬度,中国哲学应该如何破解这个“合命题”呢?一对矛盾的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因此两者之间必定有客观的联系,发现这种联系就是在破解这个“合命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在看到本文批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就像宗教对抗一样,都在争夺理论“神”的位置,就认为作者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敌人,这种习惯就是逻辑思维中的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就是理论格式化导致的视角偏差。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障碍。研究“合命题”最重要的立场就是视对立双方都有合理成分,唯一不能采取的立场就是非此即彼的路线划分。天下本无彼此,彼此都是人类为了方便用概念划分开来的,但彼此逐渐被用来分裂整体,因此才会有“纠结”一词的产生。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们的纠结就是来自于立场的格式化与对立。

《矿业天下》一书指出来,世界共产主义左派运动是以马克思发动的思想革命、列宁发动的社会革命与毛泽东发动的文化革命为轴线展开并自成一体的,其哲学思维角度是批判,毛泽东先生对这种哲学思维总结的最好,“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因此这一派可以简单称为“革命派”,其最有力量的地方,就是指出对立面的问题,最薄弱的地方就是找到正确发展路径。

如果认真阅读《矿业天下》一书,读者就会发现该书从始至终都在宣传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结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经济基础才能稳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社会才能和谐。

如果认真阅读本文,读者就会发现本文从始至终都在批判西方文化中的个体自由理论,认为这种个体自由实际上“不得圆满、不得究竟”。两种角度,一褒一贬,实际上就是在应用中庸思维游弋于合命题之中。笔者一生就是在这种既不否定一种主义,也不排斥另一种对立主义的实践中摸索过来的,这就是中国哲学破解合命题的路径,这种弃而不舍的实践和探索精神,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理论界始终在提倡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归结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都是对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其合理内涵。《矿业天下》一书说得最多的就是两个角度,一个是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另一个是“继字当头,立在其中”。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形成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与升级,就必须将这两个核心角度联系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如果把马克思的理论框架用继承思维来解说,就会找到这个主义之争“合命题”的动力要素和发展方向把马克思的批判思维转换为继承思维,就是《矿业天下》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最大贡献,世界经济五阶段的理论就是依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从继承市场经济合理内涵的角度创造出来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同时《矿业天下》中也说得很清楚,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阶段,正是中国目前所经历的这个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统治机制要么继续改革,要么接受马克思所预见的革命。这种动态、有机、时中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不为主义框架所束缚,就是中庸之道。

反之,推崇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中国学者,只是在延续西方哲学体系中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马克思·韦伯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因此才有《矿业天下》开篇用两位马克思所作的对比。本文已经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弱点说清楚了,也提出来中华文化能够为个体自由建立正确方向,本节就不再赘述。这里只是强调,批评必须站在继承的立场,用中国哲学思维求解西方文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这种立场的一种探索。

谁有转换马克思主义为继承思维的力量?谁有纠正资本主义恶性竞争破坏性的力量?答案是:中国儒学精神通过“敬业”与现代知识社会相结合。这种“知行合和”将使中国成为世界各个行业新一代理论创新的最前沿。这既是历史赋予中国各行各业精英阶层的使命,也是作者对您们的殷切期望。

用中华民族习惯的形象思维的方法为现代国际社会描绘出共同的希望和愿景,吸纳各种“主义”的合理内涵但去掉理论格式化对其发展路径的束缚,激发个体最大正能量,与世界各种不同社会文化一起共同开创全球和谐社会,这才是中国崛起最宏大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儒学价值观的客观归宿,“有”的表象;“融”是儒学价值观的精神归宿,“无”的境界

综上所述,本文标题的核心词是“客观标准”。哲学题目无论大小,只要是这个世界上能够提出来的题目,在这个世界中就一定有其客观标准。找不到客观标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题目是超验的,结果是“各说各的”;二是因为用主客角度从外面对题目进行概念性解剖,依赖的是在沙发中冥想,在辞海中打捞,用人民日报的话说就是“脱离群众与实践”。哲学必须抽象和概括,但抽象的再抽象与概念本身的再概念,就像金融用衍生工具在幕后再次衍生对冲一样,都是立场的扭曲。“合命题”的解存在于该命题本身,存在于“合、和”的过程中,存在于具体的大千世界,存在于“大自在”之中,存在于不懈追求之中。只要找到了“合命题”的维度,题解也就在其中了。解题的办法就是“中庸”,且只此一途。客观是一个宝贵的定语,只有身在“合命题”之中,才能找到问题的客观解答。

本文虽然对宗教“终极关切”的偏激之处做了评判,但是作者并非持有反宗教的立场,本文只是对宗教极端主义思维的一种批判。西奈山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在当代夜登西奈山的朝圣途中,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徒们经常不分信仰与国籍,对出现困难的朝圣者施予援助,充分表明了不同宗教完全能够和谐相处,证明宗教并不是分裂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排斥和攻击异教、无法容纳别人对本宗教的误解或批评、试图“同一”人类信仰的宗教极端主义才是导致社会分裂的问题根源。《矿业天下》认为基督教、儒学、伊斯兰教都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三者旨趣的差别只是对追求真、善、美的侧重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各种力量的冲击,不持一端,参与到“合命题”之内,以“宇宙关切”为立场,不断摸索、不断行动、不断尝试行动,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还是那句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舍我其谁!” 

话题:



0

推荐

徐汉京

徐汉京

18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澳大利亚)资源战略咨询公司董事、有色金属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客座教授、吉林大学地学院兼职教授、(澳大利亚)河石咨询公司执行董事。资深矿业人士。曾任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澳华黄金原执行董事、加拿大埃尔拉多黄金公司中国总裁。《矿业天下》一书作者,著有矿业与资本市场、矿业发展模式等论文。

文章